首页 活动报道列表 2022年9月份广州科普开放日之广州科普游活动
全国科普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座回顾

917日,围绕2022年全国科普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活动主题,生物博物馆结合馆藏和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特色资源,以“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内容开展了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承办的 “喜迎二十大之广州科普开放日系列活动”暨广州科普游自由行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特色科普活动。

参加活动的市民朋友合影


活动当天,签到并领取我馆特色文创科普品、拍过大合照后,市民朋友首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我馆室内展厅。鱼龙、海百合、恐龙蛋,大象谷、食肉动物展区、爬行动物展区和昆虫展区,海洋、澳洲、非洲以及东南亚不同生态环境的景观和代表动物,脊椎动物和水生动物展厅……1200平方米多个展区里琳琅满目的4000多号姿态、浸液标本,听讲解员们娓娓道来的地球生命演化历程,各类动物的特征、习性和小趣闻,大家如同漫步在浩瀚的标本“时空”中。

市民朋友参观室内展厅市民朋友参观室内展厅市民朋友参观室内展厅市民朋友参观室内展厅市民朋友参观室内展厅


参观结束,市民朋友们来到贺丹青堂讲学厅,参加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研究生齐硕主讲的科普讲座——《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齐博士首先展示了一些人们描述两栖爬行动物时常用的关键词——“冷血”“可怕”“可爱”“有毒”“鳞片”“粗糙”“光滑”“吐信子”等,马上挑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纷纷表达自己对两栖爬行动物的感受。齐博士紧接着从系统学角度介绍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演化关系,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并列举了广州地区常见的物种,如“戴眼镜的”黑框蟾蜍、“水狗”沼水洼、“田鸡”虎纹蛙等等,看着各个物种的精美生态图,听着一一对应的清晰鸣叫声,观众们又热议了起来——“我们小区里总听到这声音,原来这蛙长这样呀!”“咦?我一直以为这是牛蛙的声音呢哈哈,原来不是啊”……在之后的爬行动物介绍中,广州市民常见的“檐蛇”原尾蜥虎、舟山眼镜蛇等纷纷“登场”,齐博士详细介绍了常见毒蛇的毒牙特征、毒性,见到毒蛇或被毒蛇咬伤时如何应对;还通过举例在蛙类体表发现的丰富的抗菌肽对人类解决“超级细菌”问题提供的新思路,探讨“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与两栖爬行动物相处,如何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

《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讲人齐硕博士《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讲人齐硕博士《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讲人齐硕博士《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讲人齐硕博士



讲座过程中,齐博士设置了多个提问:“树蛙依靠什么攀附于光滑物体表面?”“壁虎依靠什么攀附于光滑物体表面?”“钩盲蛇用什么武器自卫?”“哪种是有毒的蛇?”,一共有5位踊跃参与且回答正确的小朋友获得由我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著作的《中国井冈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彩色图谱》,希望他们能从这本厚重的“大部头”里找到更多知识与乐趣。

《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活动现场《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活动现场《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活动现场《身边的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活动现场



202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次活动基于生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和研究特色资源,普及两栖爬行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本次活动期间,我们还向每位参与人员免费派发了我馆制作的《科学家之心——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馆藏说起》资料册及“学‘四史’,传承科学之心”互动题卡,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公众加强对“四史”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学习。未来,我馆将继续向公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宣传我国在生态系统持续修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进展,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贡献。